320-340(6/65)
虽然每次回想起那个故事的情节,她还是会忍不住生气,但她已经学会了不去深思,尽量不让它再影响到自己。然而,这个故事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那种对“纯爱”的期待,那种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在《拉维妮娅》的悲剧中被无情地摧毁了。珍妮再也无法回到曾经那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甚至显得有些天真的自己了。
尤其是她曾在阅读时把谢泼德代入埃德蒙的角色。如今,每当她想到谢泼德,心中便涌上一股烦躁的情绪,那种曾经对他无比欢喜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
“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坎贝尔夫人摸了摸她的头发说道,“我也看了那个故事,你那么伤心、愤怒,我都能理解,我看的时候,也非常生气。”
珍妮瞪大了眼睛——还好母亲不知道艾琳娜的马甲,不然她恐怕不止生气了。
“你知道吗,亲爱的?”坎贝尔夫人继续说道,声音轻柔,“我读完那本书后,心里也很沉重。故事中的那些不幸,看得人很难不心生愤怒。但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我们想的去发展。”
珍妮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抬起头来看着母亲,“是啊,生活总是有太多无法预测的曲折,”她叹了口气,“尤其是那些……被误导的感情,根本没有办法圆满。”
坎贝尔夫人温柔地拍了拍珍妮的手背,“你这么年轻,经历的事情还不多。感情的事,谁也不能强求。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段感情里,都保持清醒和理智,拉维妮娅她是一个多么热情、有勇气的女孩子,就因为她的爱太过执着,以至于最终无法承受那份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个好的人结婚,”爱德华适时地插话道,然后被坎贝尔夫人瞥了一眼。
“她的故事虽然让人伤心难过,气愤不已,但也能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一些道理,”坎贝尔夫人劝解道,“有些爱如果不能得到回应,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母亲,你说得对。”珍妮声音低了下去,“我会学会更加理智地看待感情。”
“这么说,你还要感谢这个故事呢,”爱德华调侃道。
“闭嘴吧你!”珍妮没好声气地喊道。
第322章 请愿活动
在《拉维妮娅》迅速风靡社交界后, 各大报纸的文学版纷纷刊登对这部作品的评论,而评论家们的观点却出现了截然对立的两派,围绕这部小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拉维妮娅》是本世纪少有的文学瑰宝, ”评论家在《时代报》上撰文写道,“它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爱情的无常。谁说文学的职责只是让人快乐?真正的艺术应当让人思考、让人痛彻心扉。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光辉的爱情理想,堪称悲剧艺术的巅峰之作。”
来自《卢恩顿报》的评论家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这是对浪漫主义的致命一击, 也是对‘浪子文学’的一次必要反思。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爱情并非永远美好, 我们必须正视它的不完美。拉维妮娅这个被爱情毁灭的女人,将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学形象。”
而《晨报》的专栏作家则毫不客气地批评道:“《拉维妮娅》根本不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它更像是一场针对爱情的残忍实验。它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剥夺了读者对爱情最基本的期待。这样的小说能被称为艺术?它不过是用痛苦换取读者的注意罢了。”
她痛斥这部作品对爱情的描写冷酷而绝望:“拉维妮娅是被折磨至死的,她的善良与勇气并没有为她换来幸福。这样的结局是对读者情感的粗暴践踏。”
随着争论的升温, 一些报纸甚至刊登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