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340(5/65)
将它视为本次活动夺冠的有力竞争者。这原本是主办方喜闻乐见的,如果他们没有收到那么多骂声的话。
因为这篇小说是为了征文活动写出来的,所以,那些被气到的读者们,将征文活动视为他们痛苦的罪魁祸首,指责他们“没有眼光”“不顾及读者感受”,甚至有人把主办方与作者一起列为“加害者”。有的读者愤怒地表示,征文活动成了“让人痛心的催泪剂”。
主办方真想大喊一声“冤枉啊!”
一位编辑愁眉苦脸地补充道:“这本小说本应带来口碑和宣传的,现在一切都变了,读者们不再关心谁能获奖,谁能成为赢家,他们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被这样对待?’”
“其实那些投注的人们还是很关心谁能赢的,”另一位编辑补充道,“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拉维妮娅》让读者认清了花花公子的真面目,从此以后,”他读着其中一封信,“读者’每次看到浪子文学,我就会想起埃德蒙,他毁了我对浪子的所有期待‘,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呀!让女士们树立正确的择偶观!”
……是的,目标达到了,但是他们却高兴不起来。
“你不能既留着蛋糕又把它吃掉,”一位资深编辑安慰道,“哪有什么能两全其美的好事呢?”
“那么,它就是冠军了?”一位同事低头沉思,最后问道。
“从它带来的社会反响来看,”另一位回应道,“的确没有其他作品能和它相提并论。”
虽然活动尚未结束,但如果没有其他作品异军突起,那它的冠军地位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不过,它的结局确实挑战了读者的底线。”曾读过《拉维妮娅》的编辑忍不住说道,“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与作者沟通,做个文字访谈,看看能否调整一下结局?毕竟如果这篇小说成为征文活动的冠军,读者们一旦知道,肯定无法接受这种结果。”
一本带给他们极大愤怒与痛苦的故事,竟然最终成为主流征文活动的荣誉象征——读者们肯定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
“有道理,”为了给自己减小舆论上的压力,编辑同意道,“其实我觉得拉维妮娅不死也可以,呃,虽然现在的医疗条件做手术——还是捐肾,不死很难,但是连露辛达都可以痊愈,作者也可以给拉维妮娅一个奇迹,对吧?”
至于拉维妮娅捐肾的情节,它堪称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高潮部分,想要改动简直不可能。主办方只希望能稍微调整一下拉维妮娅的结局,让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把大奖颁给艾琳娜。
“但如果她活下来了,”另一位同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担忧,“那是不是会让读者对埃德蒙的恨意减轻,甚至觉得他不再那么无情?”
“这就交给作者去决定吧。”资深编辑沉思片刻,最终一锤定音,“反正我们也没法替她做决定。如果艾琳娜觉得她的结局需要调整,那就修改;如果她坚持原本的设定,那也只能尊重。”
很快,他们草拟了一份文字访谈稿,详细阐述了读者的反馈和对结局的强烈反应,提议是否考虑适当修改结局。稿件通过《女士月刊》迅速寄往坎贝尔家附近的咖啡馆,随后由一位女仆取走,并小心地放在了艾琳娜的房间里。
“艾尔还不回来吗?”看到女仆从艾琳娜的房间里出来,坎贝尔夫人不禁诧异地问道,“她在丽兹家里也呆了好几天了吧?”
“她今天回来,”爱德华在她身后解释道,看了眼面无表情喝汤的珍妮,“我下午去接她。”
“好吧,”坎贝尔夫人点点头,问珍妮,“你好点了吗?亲爱的。”
“我好多了,”珍妮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