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340(13/65)
舰队街位于卢恩顿市中心,向来是报社、杂志社的聚集地,编辑与记者之间彼此走动“串门”已是常态。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请愿书事件实在罕见,自然成了整个街区的热门话题。几分钟不到,《女士月刊》的办公室就挤满了人,甚至连对文学兴趣寥寥的时事记者都来了。“真稀奇啊,”一位老记者感慨道,“我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一次。这要是错过了,估计得后悔一辈子。”
另一位年轻编辑则兴奋地伸长脖子看那些签名:“这可真是历史性的一刻!今天,我们算是见证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了吧!”
不过,只是签名的话,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同行们来瞧个新鲜,便陆陆续续回去工作了。
奥查特夫人仔细检查这些卷轴里有没有夹带什么危险物品,然后便将它们重新绑起来,准备寄到作者的地址去。
没过几天,这一堆请愿书便顺顺利利地出现在了坎贝尔家的书房里。
虽然坎贝尔家知道艾琳娜马甲的哥姐两人都对最近报纸上的请愿活动持续关注,但他们之前都以半信半疑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的,好吧,珍妮可能要信得多一点,因为她看到这个活动的时候,真的有点心动了。
“我也想去参加,”艾琳娜从丽兹家里回家之后,珍妮和她进行了一场开诚布公的谈话,最终姐妹和解,真是可喜可贺,不过这并不妨碍珍妮的想法。
即便离她看这本小说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可是,那种意难平的情绪依然在她心头盘旋,每每回想起埃德蒙和露辛达在拉维妮娅墓前求婚的画面,她就忍不住捏紧拳头,“必须让你看看我们可怜读者的呼声!”
在珍妮的恳求下,爱德华被迫带她去最近的请愿地点签名,而他自己也被现场的热闹气氛所感染,不知不觉就在请愿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现在打开那堆卷轴,没准还能发现珍妮和爱德华的名字呢。
不过,即便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确实没想到上面的名字会有一万多个,放在一些政治活动中,这个数字或许并不多——在工人们为争取政治权利而请愿时,那请愿书上足有数百万名工人签名——但在文学界里,这个数字真可谓恐怖了。
“真是太稀奇了,”爱德华和珍妮特都过来看,爱德华忍不住问,“艾尔,你真的不打算改结局吗?”
老实说,看到这么多签名,艾琳娜的心里确实有些发怵,不过,她沉默片刻后还是摇了摇头:“不,结局是我从一开始就定下来的,不会改的。而且,主办方寄来的访谈稿我都已经答复了,早就寄回去了。”
珍妮和爱德华面面相觑,异口同声地问道:“除了《女士月刊》的编辑,没人知道你的地址吧?”
“编辑应该不会出卖你吧?”
“不会的,”艾琳娜自信地道,“寄给编辑的地址,我也只写了附近的咖啡馆。”
就算是经常寄信回信的编辑,也不会知道她的真实地址。
“那就好,”爱德华松了口气,他可不想有一天早上是被石头砸窗户砸醒的。
不管编辑会不会出卖她的地址,但当主办方看完报纸上的“万人请愿”,甚至还去《女士月刊》编辑部的办公室凑过热闹之后,再收到艾琳娜的文字访谈稿,大家都有种天降大锅的不详预感。
“这访谈要是刊登出去,”一位出版商虚弱地说,“我们办公室的地址,好像已经公开了吧?”
他真的很担心读者会找上门来,毕竟,作者的地址不好找,主办方的地址就明明白白地刊登在数十家杂志和报纸上呢!
“要不,我们再拖一下?”一位编辑试探着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