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反其道而行(2/3)
“淑芬,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曹爷,这话什么意思?”王伍不明所以的问道。
“就是文人作画,看画的像不像,这个标准太低了,简直和孩童一样幼稚。”曹子建解释道。
“啊?”刘淑芬一脸尴尬道:“掌柜的,我说错了嘛?”
“不算错,但也不对。”曹子建答道:“确实,在华国古代,对于绘画,一直都十分注重写实。”
“你画的越细画的越像,像照片一样才好。”
“这种重形似的绘画风格到了宋代的时候,更是到了登峰造极之处。”
“像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那幅画以高度写实的画法,描绘了北宋都城边梁的繁华景象。”
“但....”
说到这,曹子建语气一顿。
“东坡居士的画作,却是反其道而行。”
“他对于绘画,可以说是一笔草草,不求形似,反而注重神似和意境。”
“这给后来的华国书画家开了一个无尽的法门。”
“乃至到了元朝,明朝,清朝,文人画反而逐渐压倒那种形似画,成为主流。”
“这就是东坡居士的伟大贡献。”
“是淑芬孤陋寡闻了。”刘淑芬听完之后,忙道。
“很正常,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全知全能。”曹子建摆了摆手,这就着手将那幅手卷给收好。
而后,打开了第二幅。
这是一幅水墨绢本立轴画。
长约一米二左右,宽50公分。
所画之物为一株枯木,一块怪石,外加怪石之后的几株或高或矮的竹子。
同样没有落款。
盖的是苏轼当年用过的一枚闲章。
诗酒趁年华。
相较于那手卷,这幅画的鉴藏印就比较少了。
只有五枚而已。
其中四枚都是出自同一个人。
项元汴。
其中一枚为“画禅”,是为董其昌之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且还有董其昌的题诗。
而且,整幅画的风格,给曹子建一种熟悉之感,就连整体感觉也不如上一幅那么强烈。
如树顶状如鹿角的枝丫,尤其是挑出的小枝条,不仅杂乱飘若无骨,而且用笔略显疲软。
苏轼论画有言,“取其意气所到”。
让曹子建感觉这些小树枝非苏轼所绘。
还有画中的怪石,用笔尖薄琐屑,跟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也有些背道而驰。
总体看下来,曹子建判断,这幅画跟苏轼之旷逸、简净的画竹风格略有不同。
至于那股熟悉之感,来源自仇英的山水画能力。
“难道是仇英仿苏轼的作品?”曹子建心中将其暂时定为了仿品。
就在曹子建将其收好,去打开最后一幅画卷的时候,他听到了肚子咕咕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