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个方案(3/3)
亲王给黛玉递了话头:“说说难的吧。”“是。”黛玉回答,“难的,就是让盐商们‘乐捐’了。”
可问题是,谁捐款是乐的呀?
什么黄河大水,什么国家危难,什么民不聊生,那是你皇帝的事情,是你家的江山,和盐商有半文钱的关系么?你整个皇室都在舒舒服服的养尊处优,正妃侧妃庶妃侍妾谁不是在穿金戴银吞金咽玉,你们尚且没有“乐捐”,现在倒指望上理论上连丝绸衣服都不配穿的盐商了?
怡亲王也知道“乐捐”难,腹中也拟了几条逼捐的计策,但无论是让官员们带头,还是干脆把盐商们召集起来不给水米饿他们几顿逼他们签字给钱,都太不体面了。
纵使干实事的人往往手没那么干净,也不是那么在乎体面不体面,但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可以想,怡亲王也不想去找盐商讨饭。
他便看向黛玉:“照你看,如何才能让他们‘乐’起来?”
黛玉的声音就压了下来:“原本不太好办,但殿下的仪仗还有好几天才能到扬州,殿下自己却已经带着亲卫到了,关键还没有人知道殿下已经来了,也就是说,倘若此时出事,谁也不会知道是殿下授意,那就好办了……”
怡亲王身体都前倾了,肃容问道:“你想出个什么事?”
黛玉声音更低,车是林家提供的,黛玉常坐,从熟悉的地方拿出了笔墨,给怡亲王说起自从林如海让黛玉接触公事以来,她了解到的江南的各大盐商和他们的产业。
末了,黛玉低声道:“黄河泛滥听起来千远万远,盐商老爷们未必能感同身受,也只能让他们受一受,才能理解国事艰难,才能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过,也需把握了分寸,略略给他们个教训,也便是了,纵使多的不能干,先逼他们多少拿些银钱来设了粥厂,让南下的灾民们有个着落,不能饿死人是第一要务。”
怡亲王听得,眼睛发亮。
就是对黛玉的最后一句,不是很认同:“分寸?”
分寸什么呀分寸,我带着王命旗牌来就是为了不讲分寸的!
偏偏怡亲王的声音不大,黛玉听不清楚,疑惑了一下:“殿下说什么?”
“没什么。”怡亲王微微笑了笑,觉得面前的究竟是个软嫩的小姑娘,一些过分凶残的话题……就不用给她说了,只问,“在给完了教训,逼他们设粥厂之后呢?”
黛玉笑了笑,和怡亲王嘀嘀咕咕了起来。
很快,扬州城外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从黄泛区过来的流民衣食无着,被逼无奈,饥寒交迫之际,虽然没有扯旗造反,但是火烧了某个盐商城外的庄子,粮食洗劫一空,金银不知去向。
关键是,一个活人都没能逃出来。
扬州震动。